舒適堡結業風波引發消費者大量投訴

近日,連鎖健身中心「舒適堡」宣布全線暫時結業,已經持續超過一周。消費者委員會(消委會)透露,截至14日下午6時,該會共接獲3,861宗針對「舒適堡」的投訴,涉及的總金額高達近1.3億元。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在節目《講清講楚》中指出,這次事件顯示出消費者在情感因素影響下容易簽署長期合約,且在店內教練的誘導下,消費者往往缺乏對合約條款的深思熟慮。

黃鳳嫺表示,相較於過去的誤導性廣告、商品說明不明等問題,此次事件的情感維度尤為突出。許多消費者因為與熟悉的健身教練建立了長期的關係,容易受到情感上的影響而簽單。她舉例說明,部分消費者在短期內被教練多次遊說,最終簽下合約,甚至有老人家在誤導下參加了為期十年的會籍計劃,這引發了他們物質與情感上的困擾。

根據消委會的資訊,投訴中不乏高額合約,某個案高達156萬元,其合約期甚至延至2040或2050年。黃鳳嫺透露,許多長者在購買會籍時抱有「預付款永遠划算」的心態,導致簽訂了長期合約。此類合約在消費者的理解與考量上,常常缺乏足夠的理性分析,使得許多消費者陷入了困境。

此外,黃鳳嫺還提到,舒適堡施工前兩天的簽約案例數量也不在少數,有消費者在最後關頭簽下高達36萬元的合約,理由都是基於已建立的情感以及對教練的信任。黃表示,這並不是孤立事件,而是反映出了一種行業普遍存在的現象。

針對未來的法律規範,黃鳳嫺認為現在正是檢視預繳性消費的良機,並強調企業應該主動檢討營運方式,提供理性的冷靜期。而對於消費者的建議是,在面對任何合約時應謹慎思考,尤其是針對不清晰條款的合約,消費者更不應匆忙簽署。

在這一事件中,也有許多市民因連續遭受兩次商戶關閉而感到失望,紛紛表示今後不會輕易選擇長期合約。有市民轉向康文署尋求更具保障的消費方式,顯示出人們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渴望。

「舒適堡」結業事件猶如一個警鐘,提醒消費者在健身行業中,如何防範潛在的消費陷阱,以及對於個人健康投資的深思熟慮。隨著行業的轉型和不斷變化,消費者在享受服務的同時,也需保持警惕,多加謹慎。

舒適堡結業風波引發消費者大量投訴

最新文章

相關資訊

滚动至顶部